当然,关于秦琼没参加“玄武门之变”因而被李世民冷落、只能低调度日,最终虽被列入“凌烟阁功臣榜”却名列末位的说法,流传甚广,却没有史料支持。事实上,多处正史明确记载秦琼是“玄武门之变”的参与者之一。
比如《旧唐书·太宗本纪(上)》明确记载:“六月四日,太宗率长孙无忌、尉迟敬德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宇文士及、高士廉、侯君集、程知节、秦叔宝、段志玄、屈突通、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。”同书《秦琼传》也说:“六月四日,从诛建成、元吉。事宁,拜左武卫大将军,食实封七百户。”由此可见,秦琼的确参与了这一关键战役。
不少人误以为“玄武门之变”中只有九、十位功臣,其实不止如此,我从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中整理出至少二十七位核心参与者,涵盖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长孙顺德、长孙无忌、程知节、尉迟恭、秦琼、侯君集、段志玄等重要将领。实际上,玄武门之变是秦王集团的一场生死搏杀,参与者都赌上了性命,怎可能仅限于个位数?即便这二十七人,也只是核心成员,真正参与者更多。
展开剩余84%秦琼的身份注定他不可能置身事外。其人生早期极为坎坷,常被视为“灾星”,跟随谁谁倒霉。无论是张须陀、裴仁基、李密还是王世充,均遭他“克”倒。直到跟随李世民,这种“霉运”才戛然而止。秦琼因“美良川之战”崭露头角,被封为秦王府右三统军、加柱国,并与程知节、尉迟敬德、翟长孙并称“玄甲军”四大统帅。
武德四年,他随李世民继续剿灭王世充、窦建德,因战功再获封翼国公。李世民无疑是秦琼人生的贵人,自此秦琼命运大转,成为李世民亲信,紧紧绑定在这条不归路上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多为秦王府部队成员,而非朝廷十二位武官。秦琼正是秦王府统军。李建成、李元吉曾试图分化瓦解秦王集团,派遣尉迟敬德、段志玄“试点”,失败后便动用极端手段清除这些反对者,其中秦琼与尉迟敬德一样,被列为头号死敌。李元吉甚至计划将他们调入军营,制造借口一网打尽,秦琼自然没有理由缺席这场生死之战。
有人质疑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具体作为,问他到底做了什么。遗憾的是,史书未详载他具体行动,但这并不奇怪。玄武门之变本身敏感且复杂,后人只能从零星记录拼凑事件真相,很多细节被刻意隐去。这很正常。
我曾研究此事,发现几点有趣细节:其一,玄武门之变前,李渊已被软禁,控制皇帝比杀李建成、李元吉更重要。当天李渊“泛舟”不过是掩饰,真实俘虏行动发生在午夜甘露殿,且爆发短暂激战。其二,玄武门之变有备胎计划,若李建成、李元吉未走玄武门,伏兵必在永春门待命。其三,若事件失败,李世民与秦王府兵马将撤退至洛阳,张亮和温大雅早布局洛阳做后盾。其四,玄武门之变涉及七大战场,其中五个开战,两个未动。
诸多隐秘让某些参与者贡献未能载入史册,比如秦琼,他可能完成了不可言说的秘密任务。杜君绰、郑仁泰墓志铭中暗示战斗箭矢射入皇帝寝宫,这显然是俘虏李渊的战斗场面,这些史书不便记载,但墓志铭透露玄机。秦琼极可能与他们同功,却无文字记录。
玄武门之变的三大关键战场为甘露殿、玄武门、永春门。甘露殿俘虏李渊,玄武门斩杀李建成,永春门为后备。当天程咬金、秦琼、张士贵三人未现身甘露殿与玄武门,疑似在永春门领导伏兵。因李建成、李元吉没走永春门,他们无名无姓成了“隐形功臣”。
实际上,包括秦琼在内,绝大多数将领都缺乏详细史料,我们不能以此否认他们参与玄武门之变。凭借秦琼事后低调、位列凌烟阁末位,就断定他未参与且遭李世民冷落,完全站不住脚。秦琼后期隐退主要有三大原因。
第一,他身体欠佳。玄武门之变后,秦琼被封左武卫大将军,食邑七百户,与程咬金、尉迟恭等齐名。若非参与,怎会如此平起平坐?但因屡战屡伤,身体日渐衰弱,他自言“流血几斛”,不能胜任繁重职务,遂逐渐隐退,选择安度晚年。
第二,不仅秦琼隐退,尉迟恭等功臣也逐渐退隐。并非李世民忘恩负义,而是功臣们屡犯法规,成了政治隐患。尉迟恭公然在宴会上拳打李世宗堂弟,激怒皇帝。李世民感悟治国应严明赏罚,功臣权力不能无限扩张,于是逐步剥夺他们实权,让其退居二线。
第三,玄武门功臣虽勇猛,缺乏卓越的统帅才能。尉迟恭、程咬金、秦琼等虽勇猛,但仅是猛将,难胜任大局统帅。唐高宗时程咬金曾担任讨伐西突厥总管,因失误大败而被罢免。相比之下,李靖、李勣、苏定方等才是真正的帅才。李世民坐稳龙椅,需的是李靖式统帅,秦琼们已不适应新时代战场,逐渐被淘汰。
至于凌烟阁功臣榜单末位问题,人们误以为榜单按功绩排序,实则根据官职品级排列,先设立时品级高者列前。像杜如晦、魏征因追赠品级高而居前,李靖虽为榜首之一,因去世时官品低,排在第八。秦琼早退隐,死得早,最终获三品追赠,仅得榜尾位置,与他参与玄武门无关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配资-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-安全股票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入门知识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